臨床上常見的肺良性腫瘤特點:
1、肺錯構瘤 發病率在肺部良性腫瘤中占第1 位,人群發病率為0.25%,占肺部腫瘤的8%,占良性肺腫瘤的75%~77%,占肺部「硬幣樣」病變的80%。其年發病率為1/10 萬。肺錯構瘤的來源和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,比較容易被接受的假說認為,錯構瘤是支氣管的一片組織在胚胎髮育時期倒轉和脫落,被正常肺組織包繞,這一部分組織生長緩慢,也可能在一定時期內不生長,以後逐漸發展才形成瘤。錯構瘤大多數在40 歲以後發病這個事實支持這一假說。WHO 將錯構瘤分為以下3 類:①軟骨瘤樣錯構瘤:此型最為常見,典型的表現為伴有纖維及脂肪組織的軟骨結節,並混有支氣管上皮。在軟骨或結締組織內可發生鈣化或骨化,並可在放射學上表現出來。增長緩慢通常無癥狀,但可常規放射學檢查或屍檢發現。
②平滑肌瘤樣錯構瘤:瘤體的主要成分是平滑肌和細支氣管,準確的性質不詳,應與平滑肌增生相鑒別,後者發生在慢性肺部疾病。
③周邊型錯構瘤:位於胸膜下,可多發,周邊型錯構瘤的一種類型不同於軟骨型錯構瘤,有單一的非纖毛、管狀上皮,伴不成熟的黏液基質。
文獻報道男性多見,男女比例為2∶1~3∶1。發病的高峰年齡在60~70 歲,86%的患者有吸煙史,平均吸煙史為44 包,絕大多數肺內錯構瘤(約80%以上)生長在肺的周邊部,緊貼于肺的臟層胸膜之下,有時突出於肺表面,僅少數引起癥狀,查體也沒有陽性體征。只有當錯構瘤發展到一定大小,足以刺激支氣管或壓迫支氣管造成支氣管狹窄或阻塞時才出現咳嗽、胸痛、發熱、氣短、血痰,甚至咯血等臨床癥狀。相反,氣管、支氣管內錯構瘤絕大部分在確診前3個月內可有呼吸道癥狀,平均40%有一種或多種肺部癥狀。癥狀以咳嗽、憋氣及反覆發作的肺炎最為常見,咯血及胸痛等癥狀少見。臨床體征,如哮鳴音或管性呼吸音。
2、肺炎性假瘤 是由肺內慢性炎症產生的肉芽腫、機化、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及相關的繼發病變形成的類瘤樣腫塊,並非真正的腫瘤。肺炎性假瘤較常見,近年來文獻報道日見增多,僅次於肺錯構瘤居第2 位。
肺炎性假瘤一般位於肺實質內,累及支氣管的僅占少數。絕大多數單發,呈圓形或橢圓形結節,一般無完整的包膜,但腫塊較局限、瘤體質硬、黃白色、邊界清楚,有些還有較厚而缺少細胞的膠原纖維結締組織與肺實質分開。少數肺炎性假瘤可以發生癌變。腫瘤組織學呈多形性,含有肉芽組織的多寡不等、排列成條索的成纖維細胞、漿細胞、淋巴細胞、組織細胞、上皮細胞以及內含中性脂肪和膽固醇的泡沫細胞或假性黃瘤細胞,以成熟的漿細胞為主。
肺炎性假瘤患者以青壯年多見,一般發病年齡30~40 歲,女性多於男性。1/3 的患者沒有臨床癥狀,僅偶然在X 線檢查時發現,2/3 的患者有慢性支氣���炎、肺炎、肺化膿症的病史,以及相應的臨床癥狀,如咳嗽、咳痰、低熱,部分患者還有胸痛、血痰,甚至咯血,但咯血量一般較少。
3、乳頭狀瘤 最初認為是喉部的良性腫瘤。除複發性呼吸道乳頭狀瘤外,其他類型的病因不明。WHO 根據乳頭狀瘤的組織來源分為兩類:鱗狀細胞乳頭狀瘤、移行(細胞)乳頭狀瘤。鱗狀細胞乳頭狀瘤為向支氣管腔內突起的乳頭狀腫物,有一個纖維組織核,表面覆以復層扁平上皮,上皮內偶混有產生黏液的細胞。其結締組織的蒂有淋巴細胞滲出。單發者少見,可與咽部同類病變共存,青年人多見。移行(細胞)乳頭狀瘤:被覆多種上皮,包括骰狀上皮、柱狀上皮或纖毛上皮等,也可見灶性鱗狀上皮化生及黏液分泌成分。可為多發,即使無不典型增生的改變,術后也可複發,有惡變可能。腫瘤可能源於支氣管的基底細胞或其儲備細胞。
文章來自 腫瘤經尿道電切術后複發的臨床觀察
腫瘤
腫瘤防治與康復經驗交流會在鄭州召開
腫瘤治療的八大陷阱
留言列表